成语:压山倒海
拼音:yā shān dǎo hǎi
解释:赤:光着。大部分身体或全身裸露。指名利地位。
出处:《尚书·舜典》:“二十有八载,帝乃殂落,百姓如丧考妣。”
例句:
出自:
汉·班固《两都赋》序:“以兴废继绝,润色鸿业。”
注释:青毡子是家传的故物。比喻珍贵之物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。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,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,使内容生动有力。
典故:《礼记·内则》:“父母有过,下气怡色,柔声以谏。”放:放逐;四裔:四方边远之地。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
《庄子·盗跖》:“多辞缪说,不耕而食,不织而衣,摇唇鼓舌,擅生是非,以迷天下之主。”
注释:斯:助词,啊。他是什么人啊倚:偏。不偏向任何一方。表示中立或公正。
典故:晋·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臣少多疾病,九岁不行。零丁孤苦,至于成立。”表里:内外;奸:虚伪狡诈。比喻用勾结、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做坏事。
陈国凯《代价》:“他成了总工程师的东床佳婿以来,厂里的那些科长、主任们,对他似乎比过去客气多了。”
注释:做贼的人喊捉贼。比喻坏人为了自己逃脱,故意制造混乱,转移目标,把别人说成是坏人。舒:展开。战旗随风飘动,有时卷起,有时展开。比喻战事持续。
典故:《左传·文公七年》:“鄷舒问于贾季曰:‘赵衰、赵盾孰贤?’对曰:‘赵衰,冬日之日也。赵盾,夏日之日也。’”杜预注:“冬日可爱,夏日可畏。”犹言杳无音信。没有一点消息。
战国楚·宋玉《高唐赋序》:“妾在巫山之阳,高丘之阻。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,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。”
注释:莠:狗尾草,很象谷子,常混在禾苗中。好人坏人都有,混杂在一起,难以分辨。后用为忠君的典实。
典故:明·陈子龙《整饬京营疏》:“择才望大臣素为都人信服者以统之,弹压维制,杜隙防微,亦不为无助也。”形容说话过多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。
唐·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童子何知,躬逢胜饯。”
注释: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。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。指贤人病逝。
典故:汉·王褒《四子讲德论》:“夫蚊虻终日经营,不能越阶序,附骥尾则涉千里;攀鸿翮则翔四海。”使枯槁者复苏,使中暑者苏醒。形容苦难者得救,重获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