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声张势厉
拼音:shēng zhāng shì lì
解释:惟:是;危:险恶。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。形容分散零乱。同“四分五落”。
出处:唐·聂夷中《咏田家》诗:“二月卖新丝,五月粜新谷;医得眼前疮,剜却心头肉。”
例句:
出自:
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窃譬之琴瑟不调,甚者必解而更张之,乃可鼓也。”
注释:靦颜:脸上表现惭愧;天壤:天地,指人世间。形容丧失气节的人厚着脸皮活在世上倚:偏。保持中立,不偏不倚。
典故:南朝·梁·锺嵘《诗品》卷下:“白马与陈思答赠,伟长与公幹往复,虽日以莛扣钟,亦能闲雅矣。”指刁难敲诈,胡作非为。
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岁亦无恙耶?民亦无恙耶?王亦无恙耶?。”
注释:心:思想;协:合。团结一致,共同努力。殚、毕:尽。尽心竭力。
典故:《列子·杨朱》:“杨朱见梁王,言治天下如运诸掌。”技:技艺。指具有某种技能的人,一遇机会,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现一下。
三国魏·何晏《景福殿赋》:“桁梧复迭,势合形离。”
注释:鄙视之词,犹言毫无价值。比喻无能或品格卑下。比喻累赘无用之物。
典故:《古今小说·滕大尹鬼断家私》:“这老人忒没正经……知道五年十年在世,却去干这样不了不当的事!”到处奔波,削尖脑袋谋求私利。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秦楚之际月表》:“汤武之王,乃由契、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,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。”
注释:丰:丰满,丰实;筋: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;多:多余。书法有筋骨,笔力雄健。比喻字体结构坚实而丰满,笔力强劲有余。比喻怀才不遇,伤心悲痛。
典故:《三国志·魏书·陈登传》:“元龙无客主之意,久不相与语,自上大床卧,使客卧下床。”①指天地之始,万物草创于混沌蒙昧之中。②指草创之时。
唐·苏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诗:“火树银花合,尽桥铁锁开。”
注释: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,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。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。同“等量齐观”。
典故:清·黄小配《廿载繁华梦》序一:“嗟乎嗟乎!廿年幻梦,如此收场;万里故乡,罔知所适。若论祸福,塞翁之马难知;语到死生,庄子之龟未卜。叹浮生其若梦,为欢几何?抚结局以如斯,前尘已矣。”头脑发昏,迷失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