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七尺之躯
拼音:qī chǐ zhī qū
解释: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。谏争:争同“诤”,直言相劝。劝谏的话如同流水一样,滔滔不绝。
出处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,不成者行大法;应声便为诗曰:‘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;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;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’帝深有惭色。”
例句:
出自:
清 朱庭珍《筱园诗话》:“不过用心于一两字间,斟酌而出,即判若天渊,个中分寸所争,毫厘千里。”
注释:沮丧的样子。情绪低沉,心神忧伤。掘:通“窟”,土屋。荒僻的里巷,简陋的土屋
典故:《列子·杨朱》:“穆之后庭,比房数十,皆择稚齿婑媠者以盈之。”日:日子。指不久之后就可以从不幸中摆脱出来
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其为政也,善因祸为福,转败为功。”
注释: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。也形容做事胆小,顾虑多,不敢放手。娇:爱怜过甚;惯:纵容,放任。从小就被溺爱、娇养惯了。
典故: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六:“自是行忘止,食忘餐,却象掉下了一件什么东西的,无时无刻不在心上。”远山:形容女子的眉毛像远山一样青翠。芙蓉:比喻女子的脸色像芙蓉花一样美丽。比喻女子貌美。
汉·刘向《说苑·谈丛》:“先忧事者后乐,先傲世者后忧。”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
注释:弘:大。高深空洞不切实际的谈论。文:指儒家的经典。引用儒家的经典,非议国家法令。
典故:《南史·梁本纪下》:“读书十行俱下,辞藻艳发,博综群言,善谈玄理。”《梁书·简文曾纪》:“读书十行俱下,九流百氏,经目必记。”指(云气)逐渐集合。
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五:“僧问:‘如何是无异底事?’师曰:‘千差万别。’”
注释:交:一齐,同时。异口同声地称赞。眼睛大张,神态失落。形容不知所措
典故:《中国的西北角·陕甘形势片断》:“路面凸凹不平,车行其上,忽高忽低。”殷殷:震动声;田田:宏大的声音。形容声音宏大
《管子·国蓄》:“利出于一孔者,其国无敌。”《商君书·弱民》:“利出一孔,则国多物。”
注释:弄瓦:古人把瓦给女孩玩,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。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女孩。安闲舒适,自由自在
典故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一回:“宣王问曰:‘如今红衣小儿何在?’答曰:‘自教歌之后,不知去向。’”行事专断,不考虑别人的意见。形容作风不民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