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重规叠矩
拼音:chóng guī dié jǔ
解释:从:服从,顺从;顺:通顺。指文章通顺。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。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。同“三衅三浴”。②表示虔敬。③比喻栽培,提携。
出处:宋·邵博《闻见后录》第23卷:“大奸似忠,外视朴野,中藏巧诈。”
例句:
出自:
宋·欧阳修《欧阳文忠公集·三九·醉翁亭记》:“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让泉也。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”
注释:矢口:信口,随口;猖言:狂言。信口胡说“猧”念wō;“魀”念gà。比喻左右为难,不好处理。也形容样子别扭。同“不尴不尬”。
典故: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。”恍忽:糊里糊涂的样子。形容神思不定或神志不清。
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》:“刘鲁风投谒所知,为典谒所阻,因有诗曰:‘无钱乞与韩知客,名纸生毛不为通。’”
注释:凌云:高入云霄的志气。形容远大的志向。指民间的歌谣、鼓乐。
典故:语出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夫无所发怒,乃骂临汝侯曰:‘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,今日长者为寿,乃效女儿咕嗫耳语。”比喻亲密无间,志趣相合。同“同声共气”。
汉·扬雄《法言·君子》:“圣人之于天下,耻一物之不知。”
注释:捉刀:代别人写文章。指代别人做事,多指写文章。后指相爱的情人或夫妻。
典故: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十年不制衣,正冠而缨绝,捉襟而肘见,纳履而踵决。”黄口:儿童;小儿:小孩子。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。
语出晋·陆机《文赋》:“诗缘情而绮靡,赋体物而浏亮。”
注释:屈:弯曲。扳着指头一算年事:年纪。指一个人的岁数已经很大了。
典故:唐·卢照邻《穷鱼赋》:“渔者观焉,乃具竿索,集朋党,凫趋雀跃,风驰电往,竞下任公之钓,争陈豫且之网。”贪:舍不得。贪恋生存,畏惧死亡。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。
《新唐书·五行志》:“龙朔元年十一月,洛州猫鼠同处。鼠隐伏,象盗窃;猫职捕啮,而反与鼠同,象司盗者废职容奸。”
注释:鸾凤飞举。比喻仕途得意。竭:尽。指力量一再消耗,已经衰减耗竭。
典故:明·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·褐盖》:“此辈不可理喻,亦不足深诘也。”形容文辞气魄极大。